我国首只TLAC债券出炉 国有行风险抵御能力有望再提升


我国首单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债券落地。

5月15日,工商银行(601398.SH)率先发行2024年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非资本债券(第一期),成为TLAC非资本债券首单。同时,中国银行(601988.SH)也发布公告称,5月16日发行中国银行2024年TLAC非资本债券(第一期),本期债券基本发行规模为人民币30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境内外的投资者对于TLAC非资本债券的接受能力都比较强,预计此次发行后,将提升发行人的整体营运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发行人的抗风险能力。

TLAC非资本债券具备良好的投资者基础

TLAC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

工商银行披露信息显示,本次该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400亿元TLAC非资本债券,其中3+1年期发行规模为300亿元,发行利率2.25%;5+1年期发行规模为100亿元,发行利率2.35%。

目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601288.SH)、中国银行、建设银行(601939.SH)、交通银行(601328.SH)各自披露的发行计划分别为600亿元、500亿元、1500亿元、500亿元、1300亿元。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分析师石月分析称,鉴于工、农、中、建需在2025年之前满足TLAC风险加权比率达标要求,且目前均存在一定缺口,2024年以上四大行均有较大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需求,预计发行规模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在发行市场选择上,目前除工商银行选择在境内市场发行外,其他四家大行计划发行市场包括境内和境外。

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认为,商业银行对市场选择和比例分配会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境内发行的优势包括成本、审批流程、投资者风险偏好及评估方法等,预计境内发行规模占主导;考虑到可比同业国际机构较多,存续的TLAC非资本债亦有一大部分是在境外发行,境外发行则可以进一步向国际同业靠拢。

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对TLAC非资本债券的接受程度较好。“境内市场,近年来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和资本债券已逐渐成为优质投资产品,积累了良好的债券投资者基础,从前期了解的情况看,部分投资者对TLAC非资本债券表达了一定兴趣;境外市场,由于国际G-SIBs(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须于2019年起达标,从2015年就已经启动了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经过多年培育,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品,投资者范围广,多元化程度高,具备良好的投资者基础。”

薛慧如认为,从目前国内银行现有的资本工具投资者结构来看,商业银行、银行理财分别持有30%和25%左右二级资本债,是主要投资人,其他包括基金、保险等;预计TLAC非资本债券的持有结构将与此类似,其中以国有大行、股份行及其旗下理财公司为主,中小银行持有动机不强。

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徐雯超指出,从配置角度来看,虽然TLAC非资本债券的损失吸收顺序以及触发点与二永债存在较大差异,即当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且当二级资本工具全部减记或者转为普通股后才会触发,但考虑到新的资本新规将TLAC非资本债券和二级资本债券的信用风险权重均上调至150%,银行自营持有TLAC非资本债券的趋势还有待观察。

发行人中长期资产负债结构将优化

按照惠誉评级的预测,到2025年、2028年五大行面临的TLAC缺口将分别为1.6万亿元、6.2万亿元;按照上限纳入存保基金后,至2025年各行不存在TLAC缺口,至2028年则为1.6万亿元。

石月表示,根据公告的2023年年报数据测算,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TLAC风险加权比率分别为15.10%、13.14%、13.74%、13.95%,则TLAC风险加权比率缺口分别为0.90%、2.86%、2.26%、2.05%,面临一定的TLAC缺口补充压力。

“TLAC非资本债的发行可一定程度弥补TLAC达标缺口。当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可提高银行在遭受重大损失时可以吸收和承担这些损失的能力。”石月说。

中国银行本次募集说明书称,本期债券的发行将提高发行人的总损失吸收能力,优化发行人中长期资产负债结构,提升发行人的整体营运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发行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发行人稳定的财务状况和良好的盈利能力将能够为发行人各项债务的还本付息提供充足资金保障。此外,本期债券利率的确定已包含对清偿顺序风险的考量,并对可能存在的清偿顺序风险进行了补偿。

对于TLAC非资本债券的发行,石月建议,一方面应简化债券审批流程,并提供流动性保障工具,提高机构持券意愿;另一方面,可针对不同银行的特点和需求,适当调整债券条款,实行差异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