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多举措促高质量就业 本科毕业半年后在“县城”就业比例上升明显

当前正值抢抓就业工作冲刺关键期,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于近日部署各地各高校于5月至8月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通过“访企拓岗”、加强岗位精准推送、加速公共部门招录等多举措,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长21万人。虽然就业压力不小,但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将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利环境和支撑。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超预期增长,同比增5.3%。同时,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比上年四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将呈现“前稳后高、持续向好”的走势。今年前四个月的多项经济指标如财政收入、社会用电量等数据的回升或增长,也为稳就业工作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精准拓岗

近些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走高,2024年预计达1179万人,这让就业工作面临不小挑战。

为精准拓展就业岗位、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教育部于近日部署各地各高校于5月至8月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千方百计拓岗位,提速增效促就业”。

据了解,教育系统开展“就业促进周”聚力行动,通过大规模校园招聘、政策宣传等活动,加快推动毕业生就业进程。同时,高校领导还带头访企拓岗,为毕业生开拓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记者注意到,近期越来越多的高校书记、校长带队走进企业,就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对接人才供给。

近年来,北京大学毕业生赴上海、浙江、江苏就业人数分别位列全国各省份第三、四、五位。不久前,北京大学学生就业工作调研团走访调研江浙沪重点用人单位,既为应届毕业生开拓更多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又着眼于长远构建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工作机制。据了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是此次北京大学调研的重点领域。

更多的职教院校负责人,更是带着学生“访企拓岗”,助力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

此外,教育部还部署开展校园招聘增效行动,依托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集中开展系列招聘活动,加强就业岗位的互联共享和精准推送。同时,开展公共部门招录加速行动,加快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岗位招录进程,同时积极开拓基层就业岗位。据了解,近期各地高校也正在开展2024年基层就业促进活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为此,教育部部署各地各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优化行动,通过“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等形式,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重点群体帮扶护航行动,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帮扶。

就业向基层持续下沉

基层是一片广阔天地,也是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的大舞台,更是青年人去锻炼、奋斗的地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扩大县域就业容量”。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创新高,教育部门及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政策力度、优化服务保障,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回乡就业。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已不再把一线城市作为其职业生涯的首发地,而是将目光转向县域。

记者日前从麦可思研究院获悉,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重心持续下沉,越来越多本科毕业生选择到“县级城市及以下地区”(以下简称“县城”)这类小城市就业。

1716389243235722.png

具体来看,近五年的数据显示,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县城”就业的比例上升明显,从2018届的20%上升到2022届的25%,增长了5个百分点。其中,男生从2018届的19%上升到2022届的24%;女生从2018届的22%上升到2022届的27%。

“这一方面或与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多高学历人才,各地政府不断释放就业红利,提升了人才吸引力有关;另一方面,这也或与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昂、就业压力大,部分毕业生求职意向趋于求稳有一定关系。”麦可思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在选择县城就业的毕业生中,“教育业”(23.6%)和“政府及公共管理”(14.9%)是2022届本科毕业生在“县城”就业比例最高的两大行业类。值得关注的是,这两个数值也明显高于全国2022届本科毕业生在“教育业”(13.0%)和“政府及公共管理”(6.8%)的比例,分别高出10.6、8.1个百分点。

工作的稳定性和更好的幸福感,不仅令很多大学生心向基层,更让他们愿意长期留下来。麦可思研究院对本科生毕业五年后(2016届、2017届合并计算)的就业地进行分析后发现,在20%选择“县城”就业的人群中,其中近六成(59%)是毕业五年内一直在“县城”工作,约四成(41%)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来到县城就业。

此外,毕业五年后在“县城”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超五成(54%)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就业,其后依次是“民营企业/个体”(26%)、“国有企业”(17%)。

值得注意的是,在“县城”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们端起“铁饭碗”的比例明显更高: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的比例(40%),高出全国本科毕业生(22%)18个百分点;其后主要在“民营企业/个体”(36%)就业,但较全国本科毕业生(51%)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